文/川木
日前,“中国箱包产业基地”暨邵东国际箱包商贸城授牌庆典仪式在县城隆重举行。早在去年,中国皮革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玉中就在邵东宣布,邵东发展皮革箱包产业具备了相关条件,考评组一致同意授予邵东 “中国箱包产业基地”称号。李玉中说,这是湖南第一个皮革行业的区域品牌,标志着邵东将成为湖南唯一的全国皮革箱包生产基地。湖南省副省长张硕辅和省政府副秘书长王光明发来贺电,足见湖南省对这块牌子的重视。事实上,只要熟悉邵东发展轨迹的人就知道,这块牌子对今天的邵东是多么的宝贵,邵东能够走到这一步是多么的不容易。如果今天要讨论箱包产业的发展,邵东的经验与教训都是弥足珍贵的。
内陆偏远山区 出现市场拉来的城市
邵东箱包皮具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目前有皮具、皮革及配件生产和销售的企业4000多家,从业人员70000多人,箱包皮具总销售产值突破60亿元,形成了集原材料供应、皮具及配件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产品有7大系列5000多个品种,总产销量在全国同行业中排行第四,产品主要销往俄罗斯、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邵东的书包销售量已占全国份额的70%;义乌市场外贸出口的箱包70%源于邵东。
作为一个不沿边、不靠海、不傍河的欠发达省份的内陆县城,邵东内无强势资源、外缺区位优势,箱包产业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似乎已经足以让当地人沾沾自喜,但邵东人不这么认为。从时间上看,邵东箱包产业的起步时间与广东狮岭、河北白沟、浙江平湖几乎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邵东的箱包产业与上述三地相比,在产业总产值、企业平均规模、产品技术含量、企业品牌建设情况、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已经有较大的差距。
当然,如果我们回溯历史,上个世纪七八十年生产箱包的远不止这些地方,受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当时全国掀起了大办乡镇企业的高潮,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是当时工业发展的真实写照,而箱包产业作为技术、资金要求相对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当时倍受各地的重视,因为技术、资金、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短板,而后几年这些乡镇企业大部分倒闭,小部分升级,极个别成为今天依然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骨灰级”企业。
地处内陆偏远山区的邵东县也不例外,很快,邵东成为了全国第一个乡镇企业产值过亿元的县。但真正传奇的在于,邵东居然把该产业坚持下来了,并且还稳稳当当的坐拥了全国箱包“小四”(此“小四”非那个写书拍电影的“小四”)的地位。而这,不得不提邵东的专业市场。
尽管地处偏远,但邵东县的市场繁荣,商贸活跃,各类大小市场星罗棋布,遍及全县城乡各地,最繁盛的时期,全县各种专业市场、综合市场超过100个。中南五金大市场、邵东家电城、邵东建材大市场、邵东农林产品批发城、中南皮革鞋业城、邵东服装城等专业市场在湖南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全县拥有四五千家区域总经销、总代理。
专业市场的发达直接促进了制造产业的发展,毕竟前店后厂远比单纯的产品集散划得来。正是靠着繁荣的市场,这个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偏远小县,在外无重点工程的投资拉动、内无经济特区的政策优惠,却出现货畅其流,万商云集的盛况,这种迅速发展被称为“邵东现象”。
错失机遇 市场魅力不再
“邵东现象”最风光的时候,曾经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注意。但到2000年前后,邵东的发展已经明显落后于湖南省内的一些县了。因此,不少人扼腕叹息:邵东衰落了。正所谓“兴也市场、衰也市场”,邵东的衰退与市场发展同样不无关系。不少市场出现了门可罗雀的现象,“门前冷落鞍马稀”。
客观而言,邵东的区位优势并不明显。“邵东现象”产生有其历史背景。在当时经营信息不足、交通不便的状况下,邵东人依靠历史上经商的传统,掌握了大量的省外、县外商品销售信息,通过市场抢占了中转的批发优势。1997、1998年后,邵东以外的市场建设同样得到逐步发展,在邵东市场经营的个体户同时也为外地客商提供产品供销信息和经商心得。这样,外地客商自然逐步转移到厂家和产地直接进货,从而使邵东的中转批发优势不再。
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却是,邵东忽视了对专业市场的升级改造。邵东经济是建立在以乡情联系起来的信息网络上的,要建成和完善这种信息网络需要很长的时间。然而,当温州、义务等地的市场崛起的时候,邵东的专业市场并没有升级成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商品服务功能的市场而仅是简单的商品买卖交易场所。
据熟悉邵东发展的商户反映,在中转批发优势迅速减弱的时候,邵东忽视了对专业市场的升级。比如建于1993年的工业品市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没有得到整修,采取落后的摊位式经营,经营密度大,市场设施改造滞后。当时的市场服务中心为此拟定了一个庞大的计划,计划在靠近火车站的地段再建一个超大型的市场。拟订的方案数易其稿,据说有关数据和资料、文本叠起来至少一两个人高,甚至还邀请了省内的权威专家进行规划和论证。尽管这一计划最后通过了人大的批准,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施。
当意识到危机来临的时候,政府在引导市场转型升级的时候过于急躁,导致手段有些粗糙。书市和音像市场的管理不当,造成负面影响很大,以致于强迫关闭,从而沉重打击了县域经济。而托运城的搬迁,同样因为操作手法等原因,导致好心没有办成好事,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业品市场经营的不便,阻碍了工业品市场的发展。
当种种手段都没有收到明显效果的时候,政府认为邵东衰落的关键在于商贸流通业背后的实体制造业基础太差,因此转而大力的去扶持制造业。没有制造业支撑的商贸流通业确有其短板,问题是,作为内陆县城,如果没有发达的商贸流通业的带动,制造业又如何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呢?
中国皮革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玉中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环保部产业处副处长邹军为“中国邵东国际箱包商贸城”揭牌。
邵东再出发 前店后厂筑梦
“打造升级牌,共筑邵东梦。”这是现任邵东县委书记黎仁寅提出的发展口号。此前,黎仁寅曾主政位于雪峰山区的洞口县,在他主政期间,这一山区贫困县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域经济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打造升级牌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专业市场的升级。对于专业市场的升级改造,邵东提出要围绕“布局合理、功能先进、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服务优良、信息灵敏、运行高效、治安稳定”的要求,按照“先易后难,先试点后全面”的工作步骤,按照“分批改造,以点带面,抓好示范,稳步推进”的工作原则,认真总结经验,探索路子,创新体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邵东县委书记黎仁寅提出:“大邵东需要大企业、需要大产业、需要大园区、需要大商贸、需要大物流。企业也好、产业也好、园区也好、商贸物流也好,最终要体现在‘产品’的品牌上。”在抓好市场升级的同时,建设物流园,引进现代物流企业,引进现代物流专业人才,搭建物流信息平台。阿里巴巴和邵东服装专业市场开辟的依托于线下专业市场,通过成立第三方商务服务公司操作网上销售的合作模式已经试水了好几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邵东县还将加快皮具工贸园市场扩容升级,建设全国一流的国际箱包商贸城。2009年开业的中国?邵东(国际)皮具工贸园,总投资2.8亿元,市场面积15万平方米,位于邵东县城上瑞高速入口右侧。市场共有28栋(7排,每排4栋)经营大楼,经营门店624间,每间52平方米,园内配有一个12800平方米的经营大厅。邵东皮具工贸园交易中心以经营皮革、箱、包、鞋类为主,兼营玩具等。市场产品主要来自于浙江义乌、温州、福建晋江、泉州、广东狮岭、东莞、惠东和河北白沟等地的生产厂家。而今,邵东决定进一步对皮具工贸园市场扩容升级。邵东计划5年内在箱包行业培育出拥有自营出口企业达25家,出口创汇3亿美元。
升级后的箱包专业市场有效地促进生产加工、市场贸易、科研设计、资源配置的整合和完善,为邵东皮具产业发展构建了一个优质发展平台,也为邵东的再次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Copyright©2006-2024 leatherhr.com 皮革人才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115289号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龙珠路与天贵路交汇处龙珠商务大厦15层(510800) EMAIL:service@peizhe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