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大量企业迅速转产、复工复产的“硬核”操作,一边也有部分企业难以达产,存在订单交付的风险。随着海外疫情的蔓延,不少外向型制造企业感到压力。疫情之下,工厂还好吗?疫情扩散至全球,大多数厂商的日子都是不好过的。“现在这些项目,做着做着全部都停了,基本厂里工人都闲着没事干,能放假的就放假。就在上个礼拜,几个大厂都解散关门了,就是没有项目做。”3月24日,东莞一企业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
另一家位于东莞、主营建筑、展厅、桥梁的钢结构加工企业的负责人杨先生同样表示,境外订单目前没有接到需投标项目,特别是香港。年前有意向的香港订单现在处于暂停状态。”而如今,在东莞完工的商品却被迫压在码头、无法发货,这其实也是厂商们的无奈之举。“附近工厂有给飞利浦做玻璃的,货都做好了,但现在不让发货,得等通知。很多厂家有大货压在码头,还要交钱存管。”汤先生无奈地说道。“上个礼拜,旁边工厂60万的鞋服订单,马上就取消。”汤先生的言语中也透着对境内市场竞争激烈的无奈,“因大陆产能过剩,珠三角都是主要面向香港、海外,很少有做大陆市场的。现在进入大陆都好难,根本找不到路子进去。”他说。是否会带来产业转移?
有外媒报道,疫情对我国全产业链产生影响。疫情发生后,也有声音开始担心,企业会加速将工厂迁移到海外。
“疫情的影响主要是生产的临时受挫或延迟,中国制造的生产能力没有受到破坏。不能因短时个别订单转移而简单下结论。”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政策法规研究所所长栾群说。
不可否认,近年来,一些国际品牌、本土制造企业等选择在东南亚建厂,这是企业从自身考量的多元化布局,不能简单理解为转移。
专家认为,制造业是一个体系,多个环节纵横交错。这种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供应链需要很长时间,而一旦建立起来就具有黏性。中国制造长期积累而成的基础不会因短时波动受到影响。
中国是全球生产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很多全球供应链的中心。把一家工厂转走也许不难,但把生态体系转走却绝非易事。
多位大型制造企业负责人均表示,在供应链的配套以及生产的协同和效率上,东南亚和国内仍有较大差距。虽然疫情会带来影响,但其他国家和地区并不会因此而具备承接制造生态的能力。此外,中国也是众多商品的最大消费国,市场的需求在,就会孕育更多生机。疫情带来哪些启示?
一场疫情如同一次大考。经受了压力与挑战,中国制造也在反思。疫情发生以来,国内众多鞋装、电子、汽车企业能够迅速转产口罩,靠的是稳定而灵活的供应链。未来更好应对风险挑战,抓住机遇,也需要强大的供应链。
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疫情会‘逼迫’一些企业提升风险意识,更加注重练内功。近期,中央和相关部门、地方有关恢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词频繁出现。工信部发布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提速5G网络建设,培育新型生态。一系列旨在发力于科技前端、筑牢数字基础的举措,目的就是通过数字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制造与消费、金融等各环节紧密相关。确保制造业的稳定发展,经济社会各环节也要协同。
文丨来源于新华社、华夏时报(节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leatherhr.com 皮革人才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115289号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龙珠路与天贵路交汇处龙珠商务大厦15层(510800) EMAIL:service@peizhe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