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惠东鞋商邱天宁曾一名摩的司机,为了挣一块五一趟的路费,常往返于吉隆和黄埠之间。
摩托车时常搭的“香港来的鞋厂老板”,是他当时极其羡慕的对象。成日奔走于泥泞道路上的邱天宁不会想到,自己也会成为新一批弄潮者之一。
受恩师赖华坤影响,1986年的冬天,敢闯敢拼的邱天宁卖掉了赖以为生的摩托车,决定和另外两个摩的司机一起开鞋厂。
“我的摩托车卖了3000多元,大家凑够了一万多元开了鞋厂,没有做鞋的经验,就拆开新买的鞋子来研究,照着样子做鞋。没想到,鞋厂第一年就赚了五六万,让我们成为了当时的‘万元户’。”
这一时期,惠东本地人开办的鞋厂开始大量涌现,扎根最早的港资企业在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纷纷关停。随后的十几年里,以制鞋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成为惠东最不容忽视的一股经济力量。
图来源网络,侵删
“代工生产”,核心竞争力不强
然而,由于当时鞋厂扩张速度过快,多数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经营,缺乏制约,产品未经质量检查就直接包装出货,这样的生产模式下产出了大量“礼拜鞋”——只能穿一个星期的鞋子,导致销路越来越少。
鞋厂老板从中吸取了教训,普遍开始重视质量。
1991年后,众多鞋厂引入生产流水线,让生产规模与产品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短短几年,惠东鞋的合格率从90%提升到99%以上。邱天宁同样感受到了紧迫感。
1994年,他从台湾引入流水线,开始了标准化的现代生产模式。
此前,惠东生产的鞋子主要在国内销售,进入2000年后,很多鞋企通过广交会等大型展会,开始走出国门。很快,惠东鞋业迎来了鼎盛时期。
2002年,邱天宁在吉隆圩镇选了一块6000平方米的地,把新星鞋业的工厂搬到那里去了,这家企业自此开始了它最好的光景——这一时期,新星鞋业雇佣了200多名工人,并陆续接到国外订单,开始转做外销。
不愿付出更多成本升级工艺和规模,大部分鞋企更愿意做“代工生产”,销售终端就难免受制于人,一些鞋企尝试做自主品牌。远东鞋业打造了“牧羊女”的女鞋品牌,并在2005年开始进驻全国各地的大型商场,最高峰时开了60多家连锁店。遗憾的是,这些专卖店仅在3年后的2008年就被尽数撤回。
2008年,是让多数从事代工外销鞋企记忆深刻的一个时间点。
全球金融风暴下,外销通道停滞了,大量订单延期付款甚至取消。随后几年里,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市场环境不佳、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惠东鞋业无奈进入了一段寒冬期。
邱天宁的鞋厂也是在这时期遭遇重大挑战,被外商欠了款,难以追回。
虽然从2010年起,惠东鞋业开始复苏,但短板也逐渐暴露,发展面临诸多困境。进入产业转型升级“阵痛期”,惠东鞋业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意想不到的是,2019年12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惠东鞋业遭受二次冲击……
“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还好鞋厂熬过来了,和我刚开始一起做鞋子的人,99%都没做了,没想到我却坚持下来,做了36年,成为吉隆办鞋厂最久的那批人。”2023年邱天宁退休,时至今日,他感叹自己抓住了鞋业发展的好机遇。
生产工艺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在一台海飞数控机器面前,仅有2名女工在操作,只需按下操作按钮,机器就会完成智能裁切任务,一次操作下来,能抵得上七八个工人的工作量。这是惠州市华江鞋业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江鞋业”)生产车间日常的一幕。
“华江鞋业”是一家集技、工、贸于一体的大型鞋业企业,是世界鞋业多个奢侈品牌的供应商。工厂现生产规模有12条现代化的制鞋生产流水线,产量200万双。
华江鞋业相关负责人林经理介绍,“每年华江鞋业都会投入几百万元升级设备。鞋类制造业今后的出路就是必须实现智能化,才能彻底地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率。”
惠州龙源鞋业有限公司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在香港起家的企业,年产量超400万双鞋,目前具备年设计款式400款。其不断寻求出路,在产品创新研发、培养人才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投资兴建了惠州上正鞋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总部经济开发中心,建立一条由大订单转型小订单柔性模式生产的流水线,同时,设立制鞋产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并搭建一个集研、产、销高度融合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示范和引领惠东鞋业创新发展。
面对激烈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多的惠东鞋企通过科技赋能、研发创新等多种措施减少人工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转型升级。
来自惠东县中小企业局的相关统计显示,在生产研发上,惠东有近500家制鞋企业实行机械化流水线生产,流水线600多条,其中有4家采用了智能化流水线生产,有1家建成了智能化生产车间,有2家实现了关键岗位智能化,生产工艺呈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部分企业已实现碎片化接单、个性化定制与柔性化生产、智能化管理、零库存销售的目标。有1000多家投入10万元以上推进技术设备改造或创新研发,其中100多家投入超50万元。118家设立了“技术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省级有9个,市级有29个,研发人员达2000多人。
线上销售女鞋超1亿双
“办企业要成功靠的是眼光和魄力,但关键还要加一点运气!”就在惠东鞋业近乎一蹶不振之时,电商开始在全中国兴起,惠东鞋企再次找到了新的销路。
“2014年,惠东县政府工作报告的征求意见稿讨论会中,惠东县政府第一次将电子商务写入报告,转型过程一定非常痛苦,但电子商务可能是鞋业弯道超车的机会之一。”曾任惠东电商协会会长的赵世飞回忆。
惠东女鞋的电商之路发展已经超过10年,其随着国内服装零售行业的网销渠道转型而发生着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惠东在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知名 平台注册的女鞋类网店超过6000家,线上销售女鞋超1亿双,销售额超过70亿元。
为了摆脱一直代工生产的局面,惠州市中明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明实业”)从2019年7月就开始尝试跨境电商业务。让总经理林美祥觉得意外的是,尽管疫情期间传统外贸受到冲击,但跨境电商的优势却逐渐凸显。
前期起步比较艰难,订单量较少,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情况开始好转,中明实业陆续收到不少订单,从几十万到800多万的产值,当年实现从0到1的突破。企业通过全球各电商平台,把原本滞销的产品直接卖到国外市场去。
2021年,中明实业继续加大对跨境电商的投入,优化团队,调整发展模式,开启了跨境电商供应链之路。同时,在国外创建欧盟商标。2022年中明实业实现了销售额超1700多万元。“背靠惠东女鞋核心资源,2022年铺渠道,2023年深化、优化各平台建设,打造跨境电商2.0模式,让中国制造的国货以品牌方式出海。”林美祥深知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惠东电商协会秘书长顾斌最近忙着对接各方电商大平台官方资源,在信息、运营、物流、知识产权等多方面帮助企业更好出海。比如,通过惠东企业联盟的方式汇聚优质企业共同触网,降本增效;通过惠东女鞋服务平台,推动惠东鞋业品牌的共同成长,提升优质企业群体的质量发展。他对手头上的工作充满了期待,平台将影响和带动更多鞋企形成联盟,将分散的产能集中化,提高产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将为惠东女鞋行业的“品牌化”“品质化”“质保化”“可溯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擦亮“惠东女鞋”行业品牌金字招牌。
版权与免责声明:
文章仅作公益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2006-2024 leatherhr.com 皮革人才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115289号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龙珠路与天贵路交汇处龙珠商务大厦15层(510800) EMAIL:service@peizhe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