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4006-46-8848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人物关注

【皮革人生】行走皮革圈的低调隐者 合利皮革董事长王根保

来源:中国皮革 时间:2015-07-15 作者:皮革人才网 浏览量:

沉稳、内敛与低调,是王根保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记得第一次见江门市合利皮革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根保,还是在2010年冬天的宿州。彼时,作为皮革制鞋业内安徽籍的成功企业家,王根保被宿州鞋类产业园区管委会邀请回家乡考察(该鞋类产业园区是宿州市委市政府规划的重点项目)。而记者也正好在那期间的一个采访间隙,随同杂志社总编辑谢衡来产业园区参观。沉稳、内敛与低调,是王根保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由于王根保的低调及时间上的不凑巧,因此,尽管有杂志社总编辑谢衡的邀请与沟通,但是能最终确定正式采访到他,已经是2014年的深秋了。时值2014年中国皮革业发展论坛在济南举办的间隙,王根保给记者挤出了不足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囿于采访时间有限,记者这次采访所呈现给读者的王根保,有可能只是他多面人生的某一面,难免偏颇。然而,也可能正是王根保的这一面,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了解到他入行近30年来的真实经历及丰富感悟!

忆入行:“因暖水瓶的流行,让我结缘皮革专业。”

    王根保不仅是记者的同门(原西北轻工业学院皮革工程系)师兄,而且与记者还是同乡。因此,采访时,我们相互都感觉异常的亲切,并心照不宣地省去了客套寒暄,直奔事先有所沟通的采访主题。

    “那个年代上大学,大部分人不像现在的学生这样目标很明确,认为能上大学就行了。至于要上什么专业,未来从事什么行业,根本就没什么概念,也谈不上有何规划了。”王根保平静地回忆起那个目标简单且青涩的学生时代。“中学时,我化学学得比较好,高考时我出于本能填报了西北轻工业学院的‘轻化工专业’。当然,填报这个专业,也是出于自己一点点的小私心: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我老家县城的那个暖水瓶(保暖水壶)厂的生意非常火,该厂职工的收入水平在当时的县城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因为在那个物质普遍匮乏的年代,谁家有一个暖水瓶,就代表着前卫和新潮。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地是,当时有亲朋好友结婚或者乔迁新居时,大家基本上都选择暖水瓶作为礼物,觉得这样很有面子。以当时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的标准,我选择填报‘轻化工专业’是想学习玻璃专业,等毕业后可以进到县城的这个暖水瓶厂,或许从此就能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而现实的结果总是让人意想不到,自己却又无能为力去改变它。“ 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发现是‘皮革工程’专业,当时有些一头雾水。”王根保笑称这是“因暖水瓶的流行,让我结缘皮革专业。”王根保继续回忆起那段虽不美好、却极为真实的时光:“然而,那时千军争过独木桥的残酷现实,让我觉得能有大学上就不错了。只要毕业后分配有工作,能守住铁饭碗就行了,管他什么专业不专业的。不过每次放假回家的时候,总是有亲戚朋友问,你学的是什么专业呀?我说学的是皮革专业,他们自然就联想到皮鞋,还以为我是学制造皮鞋的呢!”

谈创业:“初创业时我选择了投入小、容易起步的化工销售。”

    “1992年年初,我南下广东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皮革厂做工程师。”说起刚到广东的情况,王根保仍是记忆犹新。“在此工作期间,我认识了另外一家新成立不久的制革厂老板,他极力邀请我去做厂长,管理整个皮革厂的生产。这对来广东时间不长的我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我想这也是考验我技术及管理水平的一个好机会,或许对我未来的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有很好的帮助。经过一番考虑,我最终加入到这个新的团队。”在那家制革厂工作的3年时间里,王根保的综合管理能力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那3年的工作历练,让我从籍籍无名的皮革工程师,成长为一名能综合把控企业生产管理的经营者。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经历对自己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帮助。”王根保不无感慨地说道。

    转眼到了1996年,当时的中国皮革行业正处于野蛮生长阶段,一波充满激情的创业浪潮随之席卷了神州大地。全社会创业的火热情绪同样感染了年轻的王根保,他的人生轨迹并因此发生了新的变化。然而生性沉稳、内敛的王根保在选择创业时,还是选择了投入小、试错成本低、容易起步的化工销售。“其实,当时还不是自己完全自主经营,主要业务是帮一家香港公司经销一些皮革化工产品,同时给波美化工做一些代理。刚开始,波美在中国内地的销售也就100~200t/年的市场水平。”让王根保引以自豪的是,经过他所带领团队的努力及众多朋友的帮助,“我们将波美产品在中国内地的市场做到全球最大,占到其在全球16%的市场份额。”

说现状:“这是国际市场的问题,更是中国皮革行业自身的问题。”

    说到如何应对中国皮革行业当前低迷的现状,王根保向记者坦言:“虽然也有一些想法,但是实话实说,目前还没有理得很顺的思路。因为,好多因素不是你有想法、有思路就能改变的。比如,当前高企的牛原料皮价格,不是你想办法就能降下来的。”王根保继续分析说:“美国四大屠宰场控制了美国原料皮总量的60%,中国最大的皮革企业——兴业的采购量也只不过是1%~2%。所以,在原料皮的采购上,中国的皮革企业根本没有话语权。原料皮一跌,大家都一哄而上去抢购,这样一来,原料皮的价格就自然给哄抬起来了。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提高蓝湿革的比重来操控着原料皮的价格居高不下。原来美国原料皮市场方面80%~90% 都是销售带毛原皮,后来发现带毛原皮价格不容易保持高位,就降低带毛原皮的比重,将30%~40%的带毛原皮做成蓝湿革,这样就可以延长存放时间。这时候,他们再通过提高原料皮市场价格,逼迫购买方不买原料皮,转而去买蓝湿革,如此反复,自然就形成了他们操控的一个利益链。他们的这一招非常厉害,我们国内企业曾经也想过办法。比如,由国内20几家企业参与发起而成立的中国皮革企业联谊会,其初衷是期望中国皮革企业能抱团,从而达成一定的价格共识来化解美国方面的价格壁垒。令人遗憾的是,一直没看到大家想要的效果。”

    因此,在王根保看来,这是国际市场的问题,更是中国皮革行业自身的问题,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没能形成有效的对外争取话语权的合力。“当前原料皮成本占企业成本的比例高达70% 左右,让企业的经营很难受。显然,原皮价格居高不下是压在众多皮革企业身上最大的一座山。”王根保如此形象的比喻,确实是说出了很多皮革企业老板的心声。“尽管我们很多皮革企业也想通过调结构、抓管理来降低成本,拓展利润空间。但是,在鞋类终端市场需求不旺、成品革的价格难有大的上升空间的大背景下,原料皮价格如果还是居高不下的话,企业总的成本还是降不下来,利润空间的拓展也根本无从谈起了。”尽管从2014年12月份至截稿时(2015年6月5日)止,美国原料皮价格一直处于下降通道,由最高120美元/ 张降至当前的85美元/ 张。但是,在广州皮展期间的6月1日,当记者再一次同王根保谈论此话题时,他直言,这种下降还是很难完全释放之前三年多时间内居高不下的价格所积累的压力,肯定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消解。

“将过剩的产能消化到最合理的状态,或许才能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在王根保看来,当前国内皮革行业陷入如此低迷困境的主要根源还是产能的严重过剩。“2008年之后的那两、三年原料皮的价格非常低,将国内许多皮革厂的赚钱热情调动起来了。于是大家都纷纷上马扩张产能,有的企业由原来年加工几十万张皮扩张到年加工几百万张的产能。这种成倍甚至成10 倍的产能扩张,导致现在整个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而原皮的供应显然是不足的,自然形成卖方市场,原皮价格上涨且居高不下成为常态。同时,在制革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成品革的消费需求并没有明显的增长,成品革销售这块又成为了买方市场……如此一来,皮革企业只能在这个恶性循环中受两头挤压,在夹缝中苟延残喘。”

    对于当前这种状态,王根保认为:“可能只有通过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进行重新洗牌,将当前过剩的产能消化到合理的状态下,整个产业就可能回归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上来,或许才能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客服服务热线
4006-46-8848
工作日 8:30~ 18:00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2006-2024 leatherhr.com 皮革人才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115289号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龙珠路与天贵路交汇处龙珠商务大厦15层(510800) EMAIL:service@peizheng.cc

人力资源证: 440114170005

用微信扫一扫